汉中“两会”聚焦 | 市政协常委徐红菊:守护中华文明 传承汉风古韵
发布日期:2023-02-22 15:18:46 作者:今日视点
今日视点在线 jrsdzx.com 讯 2月21日,政协汉中市六届二次会议隆重开幕,市政协常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徐红菊在提案发言中谈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专章,对文化、文物工作提出了新思想、作出了新部署,强调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特别是党的二十大刚刚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赴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考察,明确宣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人赓续红色血脉、传承中华文明的坚定信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文物工作,亲自谋划、亲自推动,先后四次来陕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事关新时代陕西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并结合文物工作实际,提出了“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为我们做好文物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徐红菊认为,当前,汉中市文物事业正阔步迈向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多业态融合、全社会参与的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一方面要解决好文物内涵挖掘阐释不够、考古研究力量薄弱等文物保护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另一方面要统筹处理好文物活态展示手段单一、文物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等影响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问题。为推进全市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现提出如下建议。
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激发文物传承发展的内生动力。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准确理解把握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重要意义和方向,将文物保护利用改革与全市深化改革、“十四五”规划结合起来,努力破解文物事业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健全和创新文物保护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支撑、法制保障、资金支持和人才培养,积极推进市县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文物保护法律法规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全面提升全民文物保护法制意识。
坚持保护第一,充分彰显汉中“汉风古韵”的城市底蕴。积极做好秦岭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前期工作,抓好秦蜀古道沿线遗产保护。对标国家、省上支持方向,落细落实《汉中市“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积极谋划一批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文物保护利用项目,实施智果寺、青木川等重点文保单位保护修缮。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抓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川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涉我市项目实施。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古村落保护,配合做好东关正街历史建筑试点改造,不断提升汉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坚持加强管理,压紧夯实文物安全底线的使命责任。严格落实“四严”要求,切实夯实县、镇、村和文保员“四方责任”,坚决守住文物安全底线。开展文物安全数字化巡更打卡,扎实推进文博单位高清视频与全市文物安全大防控平台互联互通,持续保持文物安全和打击文物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坚持“先考古、后出让”,着力推动文物保护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严格履行文物前置审批程序。进一步完善文物治理长效机制,全力构建文物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处置体系。
持挖掘价值,深度阐释中华文明探源的宝贵成果。度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加快建设龙岗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积极推进南郑疥疙洞、汉水流域考古发掘研究,系统梳理汉中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完整清晰呈现汉中各个时期的历史印记。加强文物价值宣传研究阐释,深入挖掘刘邦筑坛拜将、稻渔综合种养等蕴含的时代价值,精心策划“兴于汉中——刘邦与汉中”等文物展陈,联合延安市举办“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专题展览,讲好“汉中故事”。持续深化校地共建,积极吸纳社会第三方专业力量,建立健全文物“四有”电子数据库,加快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科研体系建设,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家把关、市场化运作”的文物保护利用新模式。
坚持有效利用,持续注入“让文物活起来”的新鲜血液。积极推进市博物馆新馆建设,抓好张骞纪念馆、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改造提升,加大市县数字化博物馆建设力度,建立全民历史文化科普基地,构建以市博物馆为龙头、县区博物馆为支撑、行业博物馆为补充、社区博物馆为延伸的博物馆发展体系。加强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革命文物传播方式,推进“红色”与“绿色”有机融合,建设陕南革命文物数据中心,积极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加强文物资源统筹,探索开展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产权与使用权分离改革,策划推出刘邦筑坛拜将沉浸式演艺,提供高端定制化讲解服务,全力打造汉中文化旅游“城市会客厅”。
坚持服务大局,做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统筹处理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文物资源的公众教育、社会服务、旅游带动功能,加大文物资源开放力度,积极谋划“文物+”项目,加大文创产品研发营销力度,开发特色化、差异化文物沉浸式体验产品,加强汉中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和毗邻地市文物交流互鉴,全力打造以“绿色循环·汉风古韵”为核心的文物对外交流“靓丽名片”,不断推动文物事业产业化、文物产业现代化,更好服务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